在煤化工领域的一次重要技术革新中,一项由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精心研发的气化灰渣循环流化床焚烧技术,成功落地并应用于一项示范工程。该工程位于新疆石河子市,专注于处理来自4套水煤浆气化炉的灰渣,年处置量高达49万吨。
2025年3月28日,这一示范工程顺利完成了连续80天的稳定试运行,标志着我国在煤化工固废处理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此次应用的焚烧炉,不仅是目前全球最大的单套气化灰渣焚烧装置,更预示着煤炭循环经济链条的“最后一环”有望被彻底打通。
该项目的核心在于气化灰渣循环流化床焚烧系列关键技术,这一创新技术由中科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的科研团队基于循环流化床燃烧原理与气化灰渣燃烧机理的研究成果研发而成。在中试平台上经过千吨级规模的验证后,该技术展现了无需辅助燃料即可高效燃烧多种气流床气化灰渣的能力,燃烧效率高达99.36%,这一数据由权威第三方机构测试得出。
基于中试的积极结果,项目团队着手设计并建造了首套气化灰渣循环流化床焚烧炉。中科合肥煤气化技术有限公司作为EPC总承包方,于2023年5月启动了工程建设,历经一年的努力,于2024年6月完成了水压试验,并在2025年初迎来了焚烧炉的试运行。
这一示范工程的成功实施,不仅解决了我国气流床煤气化炉每年产生的超过7000万吨气化灰渣的处理难题,还为这些灰渣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和规模化利用提供了新途径。处置后的灰渣将被用作水泥生产的原料,实现了资源的循环利用。
该项目的成功还得益于中国科学院“煤炭清洁燃烧与低碳利用”A类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课题的资助,这一支持为气化灰渣燃烧资源化利用关键技术与示范项目的研发与实施提供了坚实的资金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