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强东正加速布局工业供应链领域,其孵化的京东工业即将登陆港交所,这将成为他个人资本版图上的第六家上市公司。此次上市不仅标志着京东在工业数字化赛道的重要突破,更可能重塑中国工业供应链格局。根据公开资料,京东工业作为工业供应链技术与服务提供商,通过全链路数字化解决方案帮助企业实现降本增效,其业务覆盖设备采购、零部件供应及供应链优化等环节。
财务数据显示,京东工业呈现强劲增长态势。2022年至2024年营收分别为141.35亿元、173.36亿元和204亿元,复合增长率达20.1%。2025年上半年营收突破102.5亿元,同比增长18.9%。利润表现同样亮眼,从2022年净亏损12.69亿元到2023年盈利480万元,2024年净利润更飙升至7.62亿元,同比增长1586%。灼识咨询数据显示,按2024年交易额计算,京东工业在中国MRO采购服务市场占有率达4.1%,规模约为第二名的三倍。
在业务模式上,京东工业采用轻资产运营策略,通过整合15.8万家供应商提供约8110万个SKU,覆盖80个产品类别。值得注意的是,其36.1%的2025年上半年收入来自京东集团代销,显示出与母公司的深度协同。截至2025年6月,公司已服务超1.1万家重点企业和260万家中小企业,其中包括60%的中国《财富》500强企业。这种"科技+产业"的双重基因,使其在工业数字化领域构建起独特竞争优势。
物流自动化布局成为京东工业的另一战略支点。在苏州昆山亚洲一号智能产业园内,近500台自研智狼机器人组成的自动化仓已投入运营。这些机器人通过智能采集技术实现快速倒箱、自动入库,使入库效率提升5-6倍,出库拣货效率提高3倍以上。目前该园区日均处理订单超百万,机器人完成其中50%工作量,相当于每5个江苏地区的京东包裹就有1个由机器人处理。这种"机器狼军团"的规模化应用,不仅验证了技术可行性,更为京东物流无人化战略提供了关键支撑。
刘强东的自动化野心远不止于此。在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上,他宣布将在2026年建成全球首个全无人配送站,并计划五年内采购300万台机器人、100万台无人车和10万架无人机。这种激进布局背后,是京东对人力资源结构的深度调整。数据显示,京东30岁以下员工占比从2022年的41.7%降至2024年的36.2%,而31-50岁员工比例则从57.3%升至62.5%。这种"老龄化"趋势促使企业提前布局无人化技术,以应对未来劳动力结构变化。
资本市场上,京东工业的上市将使刘强东跻身顶级企业家行列。目前他已控制京东集团、京东健康、京东物流、德邦物流和达达集团五家上市公司,若京东工业顺利上市,其直接和间接控制的上市公司总数将达六家。按当前市值计算,京东系总市值约7300亿港元,刘强东个人持股对应市值约870亿元人民币。这一数字虽与雷军(超4000亿元)和李书福(7000亿元)存在差距,但京东工业的上市及后续增长潜力,可能推动其在富豪榜排名显著提升。
行业观察家指出,京东工业的上市不仅是个体企业的资本运作,更折射出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大趋势。在全球供应链重构背景下,企业对于供应链安全、成本控制的诉求日益强烈。京东工业通过数字化手段实现"补链、强链、保链",恰好契合了这种市场需求。其轻资产模式与京东物流的自动化布局形成协同效应,有望在工业互联网领域构建起覆盖采购、生产、物流的全链条服务能力,这种战略纵深或将重新定义中国工业供应链的竞争格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