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快网
快讯 行业 产业 汽车 科技 AI+ 热点

机器人行业“提线木偶”骗局剖析:识破伪装,守护投资与消费安全

2025-11-21来源:天脉网编辑:瑞雪

近期,机器人行业出现了一种新型诈骗手段,被业内称为“提线木偶”骗局。这类骗局通过技术伪装、数据造假、身份虚构等手段,虚构企业实力,骗取投资或诱导消费,在路演、展会等场景中尤为猖獗。其核心手法多样,风险特征明显,投资者和消费者需高度警惕。

在硬件方面,部分企业用铝型材搭建简易机械臂,仅部分从臂具备动力,主臂则通过隐藏在视线盲区的控制线由人员手动操控,却对外宣称“全自主智能分拣”。例如,某具身智能项目用结构光摄像头和开源模型包装视觉系统,实际完全依赖人工操作。这种“遥操作造假”已成为行业潜规则,甚至一些知名企业也曾采用类似手法。

软件层面,一些企业利用开源工具进行包装。在普通台式机上调用开源模型提取目标,借助开源库绘制检测框、叠加深度图,便声称拥有“多模态感知”系统。演示时指着屏幕上跳动的检测框,宣称“大模型能理解所有物体”,实则毫无自主决策能力。这种操作成本极低,却能营造出“尖端技术”的假象。

数据造假也是常见手段。部分企业成立仅数月,既无研发中心也无自建工厂,却宣称手握数千万元订单,甚至伪造“中科院系”“大厂战投入场”等背景。例如,某公司依赖代工厂贴牌生产,却将“转手订单”吹嘘为核心竞争力,订单真实性根本无法核实。

身份虚构同样不容忽视。团队成员常伪造“中科院研究员”“大厂高管”等身份,甚至盗用在职人员名义进行宣传。真正的科研人员或大厂员工通常不会公开以单位名义参与营利活动,长期使用此类头衔却未被追责的,身份真实性往往存疑。

这类骗局不仅损害投资者和消费者的利益,还可能涉及法律风险。例如,一些项目符合非法集资的“四性”要件:未经金融监管部门许可(非法性)、通过公开渠道宣传(公开性)、面向不特定公众募集资金(社会性)、承诺高回报或保本付息(利诱性)。某“人形机器人养老”项目以298元课程为诱饵,诱导缴纳1999元合作费发展下线,最终因虚假宣传被立案查处。

若企业夸大产品功能或隐瞒关键信息,还可能构成消费欺诈。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消费者可主张“退一赔三”。例如,湖南某用户花费31.9万元购买的机器人,实际功能与宣传严重不符,维权时可依据相关法律索赔。

面对此类骗局,投资者和消费者需提高警惕。投资者应要求企业提供核心代码、专利证书等技术证明,避免仅凭演示效果判断实力;通过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查询注册信息,核实团队成员身份是否与公开履历一致;警惕“快进快出”的短期融资行为,优先选择资金托管、信息透明的合规平台。

消费者则应遵循“三不原则”:不轻信宣传,对“无所不能”“零风险高回报”等表述保持警惕,要求提供实测视频或第三方检测报告;不冲动付款,签订合同时明确功能参数、售后条款,避免口头承诺;不泄露信息,谨慎提供个人敏感信息,防止被用于注册虚假账号或盗刷资金。

若遭遇骗局,投资者和消费者可通过行政投诉、司法诉讼和技术取证等方式维权。行政投诉可通过全国12315平台或12345热线举报,提供合同、宣传材料等证据;司法诉讼适用于涉及金额较大或协商无果的情况,可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要求解除合同并赔偿损失;技术取证则可使用国家反诈中心APP的“风险查询”功能,核实企业资质,或通过区块链存证工具固定宣传页面、聊天记录等关键证据。

这类骗局的频发,反映出新兴科技领域“资本狂欢”与“技术落地”之间的矛盾。具身智能赛道虽被视为“万亿级蓝海”,但大量资本流向“PPT公司”,真正专注研发的企业不足5%。投资人的“怕错过”(FOMO)心态和部分机构的“合规性亏损”逻辑,进一步助长了行业泡沫。对此,专业投资机构已开始加强技术鉴别能力,例如要求成员具备高校技术背景,严格筛选投资项目。

机器人技术的发展需要真实的创新与沉淀,而非虚假的“提线木偶”表演。无论是投资者还是消费者,都需保持理性,通过技术验证、法律核查和风险评估筑牢防线。正如行业专家所言:“技术黑箱不应成为诈骗的遮羞布,剔除虚假包装、识别真实价值,才是穿越技术浪潮的关键。”

马斯克回应合作提议:拟将xAI的Grok AI融入Siri提升其性能
11 月 19 日消息,埃隆・马斯克昨日(11 月 18 日)在 X 平台公开表示,他愿意与苹果公司展开合作,计划将旗下 xAI 研发的Grok AI 集成到 Siri 中,从而提升其智能与效率。 马斯克的…

2025-11-21

苹果2026年新品大揭秘:折叠iPhone领衔,五大创新产品来袭
根据长期追踪苹果动态的媒体报道,2026年苹果可能推出五款重磅产品,涵盖手机、家居、穿戴与电脑四大领域。这款眼镜将像AppleWatch一样与iPhone配对,内置摄像头用于拍摄和增强Apple Intel…

2025-11-21

谷歌推出Google Scholar Labs:AI助力学术研究,多维度解析复杂问题
11 月 19 日消息,据外媒 Neowin 今日报道,谷歌推出了一个名为 Google Scholar Labs的新工具,可以利用人工智能来改变学术研究问题的解答方式。 据IT之家了解,谷歌对 Googl…

2025-11-21

阿里千问APP公测首日爆火冲榜前五,凭Qwen模型实力剑指AI生活入口
英伟达CEO黄仁勋曾表示,Qwen已占据全球开源模型的大部分市场。 阿里方面表示,千问APP的战略目标是打造未来的“AI生活入口”,成为一个“会聊天能办事”的个人AI助手。除了智能对话,“能办事”将是其核心发…

2025-11-21

贝索斯卸任亚马逊后首任运营角色,携手大牛投身AI“普罗米修斯计划”
值得注意的是,这是贝索斯自 2021 年 7 月卸任亚马逊 CEO 以来,首次在一家公司中担任运营管理角色,尽管他目前还在深度参与对标马斯克SpaceX 的蓝色起源公司,但他在该航天公司也仅被冠以“创始人…

2025-11-21

Google重磅发布Gemini 3:多项基准测试登顶,AI能力全面跃升
到了 11 月中旬,又有敏锐的开发者在移动端 Canvas 功能中发现了端倪:尽管界面显示仍是 Gemini 2.5Pro,但输出质量已经发生了质的飞跃,特别是在 SVG(Scalable Vector …

2025-11-21

郑纬民院士盛赞阿里千问APP:中国AI大模型实力彰显,未来可期走向世界
“中国超算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郑纬民接受媒体采访表示,全球人工智能竞争已进入关键阶段,大模型不仅是技术制高点,更是国家科技实力的重要体现。 展望未来,郑纬民院士寄语道:“期待有更多的中国AI团队能沉下心来,…

2025-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