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最新发布的2026财年第二财季财报显示,截至2025年9月30日,集团实现营业收入2477.95亿元,同比增长5%。其中,阿里云业务表现尤为亮眼,季度营收达398.24亿元,同比增长34%,增速创历史新高。经调整EBITA约为36亿元,同比增长35%,这一增长主要得益于AI需求爆发和公共云收入的持续攀升。
在财报发布后的分析师电话会议上,阿里巴巴首席执行官吴泳铭透露,阿里云当前面临服务器供应紧张的挑战。他指出,客户对AI算力的需求远超预期,人工智能服务器的上架速度已无法匹配订单增长,导致积压订单规模持续扩大。这种现象不仅体现在企业客户的模型训练与推理环节,终端用户对AI产品的使用也进一步推高了云端算力需求,付费意愿呈现强劲增长态势。
针对AI基础设施的投资策略,吴泳铭详细阐述了三大资源分配方向。首要任务是确保基座模型训练的优先级,通过持续迭代提升模型能力来开拓高价值应用场景。他强调,模型实力的增强将直接带动token消耗量、质量及客户付费意愿的提升,形成良性循环。这一领域被视为战略投入的核心方向。
第二个重点领域是百炼平台的推理服务优化。该平台面向全球市场,旨在通过动态调度实现AI资源24小时高效利用。通过削峰填谷的运营模式,平台可使每台服务器保持满载运行状态,从而最大化token产出。吴泳铭表示,这是扩大百炼资源池规模的关键举措,也是当前资源分配的高优先级任务。
在内外需求平衡方面,阿里巴巴采取差异化策略。内部业务AI化改造与外部客户推理服务需求均被纳入考量,但外部客户会依据服务类型划分优先级。使用阿里云全栈服务(涵盖存储、大数据、CPU等资源)的客户将获得优先支持,而仅租用GPU进行简单推理的客户优先级相对较低。这种分层策略旨在优化资源配置效率,同时维护核心客户群体的长期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