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传统搜索巨头的光环逐渐褪去,百度与谷歌正以AI为支点,在全球化与本土化的双重赛道上展开新一轮较量。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既关乎技术路线的选择,更考验着商业生态的构建能力。

在用户争夺战中,谷歌凭借全球生态布局占据先机。其Gemini模型月活用户从4.5亿激增至6.5亿,日活用户达7500万,是百度文心助手日活量的7倍有余。Nano Banana图像生成工具的爆红成为关键推手,用户累计创作超50亿张图片,带动模型热度指数级攀升。更值得关注的是,谷歌通过电视端布局覆盖全球3亿台设备,从移动端向家庭场景延伸生态触角。
百度则选择深耕本土市场,在AI商业化方面取得实质性突破。三季度财报显示,AI业务收入达96亿元,同比增长超50%,其中AI云服务贡献42亿元,智能营销带来28亿元收入。移动端搜索中AI生成内容占比近70%,双十一期间电商组件单日交易额突破600万元。这种"应用驱动"的策略,使其在特定场景下展现出更强的变现能力。
自动驾驶领域成为全球化竞争的焦点。百度萝卜快跑在拿下迪拜、阿布扎比运营许可后,近期与Lyft合作进入英国、德国市场,累计订单量突破1700万单。谷歌Waymo则采取"农村包围城市"策略,先在美国本土加密服务网络,计划2026年进军伦敦、东京等国际都市。双方都面临严苛的监管考验——全球3000亿美元网约车市场中,自动驾驶服务需逐个城市获取运营资质。

底层芯片竞争揭示着更深层的战略考量。谷歌TPU芯片已迭代至第七代,支撑其云计算业务实现23.7%的利润率,今年9月开始对外销售直接挑战英伟达市场。百度昆仑芯则通过部署数万张卡形成规模优势,32台服务器即可训练千亿参数模型,招行、移动等企业已成为其首批客户。双方都在加速芯片迭代——百度计划2026年推出M100,2027年跟进M300;谷歌则宣布2026年将60%的900亿美元基础设施投资用于芯片产能扩张。
这场竞赛的本质是生态控制权的争夺。谷歌通过广告、云服务、硬件的三重布局构建闭环生态,百度则依托搜索、地图、文库等超级应用形成场景矩阵。当AI模型训练成本以每月10%的速度攀升,芯片自研能力已成为决定生死的关键变量。两家公司都不惜投入巨额资本,在技术自主与商业回报间寻找平衡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