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特斯拉Optimus灵巧手团队核心成员卢泽宇近日宣布加入小米机器人团队,担任灵巧手项目负责人。他在社交平台发文称,结束在特斯拉两年多的职业生涯后,将与国内顶尖技术人才共同推进灵巧手技术的工程化落地,加速实现从实验室到商业场景的跨越。
卢泽宇在特斯拉期间主导了Optimus机器人手部系统的全栈开发,涵盖触觉传感器阵列设计、多指协同抓取算法以及轻量化机械结构优化等关键领域。其技术积累与他在新加坡国立大学攻读机器人博士学位时的研究方向高度契合,尤其在复杂环境下的物体识别与操作方面取得多项突破性成果。
小米近期在具身智能领域动作频频。11月21日,该公司正式开源自研的MiMo-Embodied大模型,该模型通过整合自动驾驶环境感知技术与机器人空间推理能力,在29项行业基准测试中刷新纪录。值得关注的是,该系统采用统一架构实现家庭服务机器人、智能汽车与IoT设备的认知协同,例如让机器人通过分析冰箱食材自动生成菜谱,或使自动驾驶系统理解施工路段临时交通标识。
技术开源战略背后,是小米构建"人车家全生态"的深层布局。通过开放底层框架,小米试图吸引全球开发者共建智能体生态,重现Android系统推动移动互联革命的成功路径。尽管面临边缘计算算力限制、多模态数据治理等挑战,但公司已组建超过200人的专项团队,同步推进算法优化与硬件适配。
人才争夺战同样激烈。继AI领域知名学者罗福莉月初宣布加盟后,小米机器人团队已形成涵盖运动控制、感知决策、人机交互的完整技术矩阵。卢泽宇透露,当前重点将放在灵巧手的量产工艺优化上,通过模块化设计降低制造成本,同时提升触觉反馈精度至0.1毫米级,这被视为人形机器人商业化落地的关键突破口。
行业观察人士指出,小米正通过"双轮驱动"策略构建技术壁垒:一方面依托智能手机业务积累的供应链优势,另一方面整合自动驾驶团队在环境建模领域的经验。虽然尚未公布具体产品时间表,但其技术路线图显示,首款具备全场景交互能力的机器人有望在2026年前进入实测阶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