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集团近日发布最新财季业绩报告,显示其在核心电商、即时零售及AI+云三大业务板块均取得突破性进展。其中,AI驱动的云业务增长尤为亮眼,阿里云收入同比激增34%,AI相关产品收入连续九个季度保持三位数增长,标志着这家电商巨头正加速向科技驱动型公司转型。
在核心电商领域,客户管理收入(CMR)同比增长10%,延续稳健增长态势。即时零售业务则通过优化单位经济模型(UE)实现亏损收窄,11月UE亏损较七八月份减半,笔单价环比8月上涨超两位数。管理层透露,该业务已确立未来三年带动万亿GMV成交的目标,计划通过持续投入巩固市场份额优势。
AI战略成为本季度最大亮点。阿里云凭借全栈AI能力在混合云、金融云及AI云市场全面领跑,其中混合云增速超20%,金融云市场份额持续提升,AI云收入规模超过第二至四名总和。技术层面,阿里实现AI模型七连发,旗舰模型Qwen3-Max性能超越GPT-5等国际竞品,跻身全球前三。开源生态建设成效显著,基于Qwen家族开发的衍生模型达18万个,是第二名的两倍以上。
资本投入方面,阿里巴巴过去四个季度在AI+云基础设施领域累计支出约1200亿元,本季度单季投入达315亿元。这些投入支撑起从底层算力到上层应用的全链条创新:服务器、智算集群等硬件设施与PAI人工智能平台、模型训练推理服务等软件服务形成协同,为AI研发提供坚实底座。
在AI商业化落地层面,阿里巴巴形成"B端反哺C端"的独特路径。通过服务企业客户积累的技术能力,正持续赋能淘宝、天猫、高德等消费级应用。例如,千问APP公测首周下载量突破1000万,其"会聊天能办事"的定位与电商、本地生活等场景深度融合,用户可通过自然语言指令完成研究报告生成、PPT制作等复杂任务,甚至在实盘投资大赛中击败ChatGPT等国际对手。
不同于国际主流的付费订阅模式,千问APP采取免费策略,旨在构建连接阿里生态与用户的超级入口。管理层透露,该产品未来将聚焦Agent平台建设,通过与企业级客户合作开发智能客服、研发助理等高价值服务,创造新的变现渠道。这种"技术+场景"的双重布局,使阿里在AI to C领域形成差异化竞争力。
全球市场拓展方面,阿里巴巴开源模型影响力持续扩大。新加坡国家人工智能计划近日宣布,其东南亚语言大模型项目将采用通义千问架构,取代此前使用的meta模型。这标志着中国AI技术首次在海外国家级项目中担任核心角色,为后续全球化布局奠定基础。
技术演进层面,阿里正推进下一代AI基础设施构建。2027年前计划投入3800亿元建设AI算力网络,预计到2032年全球数据中心能耗规模将达现有十倍。这种超前布局已获得资本市场认可,公司股价年内涨幅超87%,反映投资者对其AI战略的信心。
分析人士指出,阿里巴巴通过双轮驱动战略——AI to B巩固技术壁垒,AI to C拓展应用场景——正在重塑自身业务版图。随着千问APP与电商、地图、本地生活等业务的协同效应显现,这家科技巨头有望打造出连接数字与物理世界的智能枢纽,开启增长新周期。
